蠢问题

蠢问题

蠢问题

没人愿意成为那个一开口就让所有人转头看自己的提问者。我们职业生涯的早期,总是努力证明自己配得上那张桌前的位置,希望听起来既专业、聪明,又自信得恰到好处。但建筑不是一个靠“装”就能变好的行业。这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才能成长的工艺,而这条路最终也意味着你得在一开始就频繁提问,有时还会显得有些尴尬。我们今天要正视这个过程——深入探讨建筑师在学校之外是如何持续学习的,一个真正的实习应该是什么样,以及我们到底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掌握这份工作。欢迎收听第 175 集:蠢问题。

今天,Andrew 和我将聊聊为什么成为一名建筑师需要这么长时间,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工作内容,以及那些“蠢问题”在我们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先说清楚,我得承认,我经常问一些蠢问题——也许不像以前那么频繁了,但还是会有的。


全知的迷思

建筑学院只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学生在这里接触广泛的理念、创意思维方式,以及关于建成环境的早期语言。但毕业就代表具备从业准备的想法,其实是一种迷思。学校往往侧重概念设计、理论框架和学术批评,而对技术图纸、顾问协调、法规合规或合同管理等现实问题的关注却相对较少。根据美国国家建筑认证委员会(NAAB)的说法,虽然认证课程需要涵盖专业能力,但并不要求学生毕业时掌握所有技术技能。学术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并不是缺陷,而是对建筑学庞大复杂性的真实认知——真正的专业能力源自教育与经验的层层累积,而不是凭一纸文凭就“完整”了。

理解这个迷思很重要,因为它能将职涯初期的“冒名顶替感”转化为成长的机会。如果毕业生期望自己什么都懂,那提问就会被视为失败;而如果他们预设自己还在学习中,那问题就会变成最重要的成长工具。根据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新晋建筑师委员会的一项调查,78% 的年轻建筑师表示自己在毕业时对实践中的技术和管理环节感到“毫无准备”。但许多事务所却一致认为,好奇心,而不是技术完美,才是预测长远成功的关键。接受“妳不可能全懂”这一事实——也接受“妳本就不该全懂”——能够培养出成为优秀建筑师所需的谦逊与韧性。这种“全知”的迷思固然顽固,但真相反而更具力量。

最终,衡量成长的标准并不是妳能背出多少答案,而是妳愿意提出怎样的问题。

“评价一个人,不应依据他的答案,而应依据他的问题。”
—— 伏尔泰

这句引语强调了问题的重要性,它说明:提问往往比拥有所有答案更有意义。这正好帮助我们打破“毕业即全能”的迷思,并重新理解: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在工作中学习:实习生

无论是学生还是事务所,实习常常被误解。实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或简单分派任务;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的重要阶段。一个结构完善的实习应当提供对不同工作阶段的系统接触: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顾问协调、工地考察、客户会议等。根据 NCARB 2021 年的《数据透视》报告,实习生通常需要涵盖 96 项关键任务的经验,才能满足注册建筑师的资格要求——这些任务范围广泛,从法规研究到项目预算管理。鼓励提问“傻问题”、并让年轻建筑师了解图纸如何转化为建筑的实习环境,将极大加速其成长。当实习生在提问时不用担心看起来愚蠢,他们的学习速度最快。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建筑是一门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实践性学科,而非仅靠智力。好的实习生并不是那些什么都懂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如何填补“已知”与“未知”之间空白的人。导师制和有引导的实践经验是关键。根据《建筑教育期刊》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被鼓励向项目建筑师提问并积极参与的实习生,其工作能力的提升速度比处于等级分明、闭塞环境中的同行快了 34%。那些将实习生视为主动学习者而非被动绘图者的事务所,不仅是在投资未来的人才,也在通过激发好奇心来提升当前项目的质量。

在职业生涯初期,提一个看似“愚蠢”的问题也许会令人有些难堪,但保持沉默则一定会错过学习的机会。

“提出问题的人只是愚蠢一时,不提问的人将愚蠢一生。”
—— 孔子

这句话正好道出了实习期间提出“傻问题”所带来的短暂不适,同时也明确指出:不提问才是更严重的长期错误。它自然地契合了实习中“提问即成长”的主题。


长期修炼之路

建筑这行有一个残酷却也令人释然的真相:要成为真正的高手,通常需要 5 到 10 年的全职实践。不仅仅是“精通 SketchUp”,也不是“会做细部设计”,而是具备整体能力,能同时处理设计、图纸、顾问协调、报批以及施工问题。Malcolm Gladwell 在《异类》一书中提出著名的“1 万小时定律”,指出要掌握复杂技能通常需要十年专注的锻炼。在建筑领域,这 1 万小时不是靠重复堆出来的,而是通过多项目、多团队、多种规模的经验积累而成。没有捷径可走,真正的能力源于持续累积。

认识到这段时间周期很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调整预期、坚持下去。建筑职业生涯的早期可能会让人感到迷茫,面对陌生的情境与每天的错误。但如果我们将其看作一段长期旅程而非追求立刻精通,这些错误反而会成为成长的养分。根据 NCARB 2023 年的一项研究,那些工作满意度较高的建筑师,也往往在职业早期拥有更长时间的导师关系,以及更广泛的项目经历——这再次说明:坚持下去很重要。理解这条“长期修炼之路”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看待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问题”:它们并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迈向真正专业的必经之路。

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师,并不是靠背熟知识点,而是建立一种思维方式——让提更好的问题成为一生的习惯。

“提问的艺术与科学,是所有知识的源头。”
—— 托马斯·伯杰

这句话恰好强化了这一观点:要真正掌握建筑,关键在于持续提问、不断追问的习惯,而非一次性的知识掌握。


协作工作

建筑本质上是一项协作性的工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交织,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完全掌握所有内容。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水电机电顾问、承包商、景观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每一位专业人员都为项目带来关键的专业知识,而一位成功的建筑师必须将这些知识整合并加以协调。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建筑业生产力的报告显示,多学科合作团队在项目质量和交付时间方面的表现比单打独斗的团队高出 25–30%。那些接受“自己无法也不该全知”的建筑师,通过提出更好的问题,为更好的项目打开了大门。协作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迈向卓越的策略。

这点至关重要,因为建筑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天才测验,而是一项需要谦逊、清晰沟通与团队精神的“团体运动”。假装知道妳其实不知道的答案——或者因为自尊而不愿发问——往往会导致严重的错误。反之,在协调会议中提出“愚蠢的问题”反而可能避免数百万的设计更改和工期延误。根据 2022 年 Dodge Data & Analytics 的《SmartMarket 报告》指出,各专业越早进行协作,现场重大返工的几率可减少 17%。提问并不是打断流程,它就是流程本身。建筑师越早习惯在不同专业间提问与倾听,项目就会变得越强、越成功。

与他人共事时,真正的错误不是提出一个天真的问题,而是假装自己懂,从而错过把事情做对的机会。

“真正的错误,是那些我们没有从中学到任何东西的错误。”
—— 亨利·福特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建筑协作的核心是持续学习,而不是假装无所不知。当建筑师或团队掩盖自己的知识空白时,错误往往会加倍;而当他们勇于提问时,项目就能持续改进。福特的这句名言强调:错误本身并不可怕,不愿从中学习(如选择沉默或逃避问题)才是真正的失败。这与本节主题完美契合:良好的协作建立在脆弱、诚实和主动提问的基础上。


假设性问题

既然我们正在谈论成为一名建筑师的过程,我认为值得探索今天的这个问题……以保持讨论的语境。

如果妳能带着现在的知识回到大学时代重新经历一次,妳会愿意吗?

这个问题有几个限制条件——主要是妳不能只是单纯重温妳已经经历过的事;另一个主要设定是妳是在“时空跳跃”——也就是说,妳将现在的知识带回大学时期的自己身上,一旦完成学业,就会立刻跳回到妳现在的位置。虽然这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公平”(毕竟妳并不能利用这段额外知识来打造更好的职业发展?),但这个问题更多是关于“大学经历”本身,而不是为了改变未来。


Ep 175:愚蠢的问题

成为一名称职的建筑师之路并不在毕业那一刻结束——它其实正是从那里开始。虽然学校打下了基础,但最重要的学习是在办公室里、在工地上、在团队合作中发生的。实习和早期的职业角色,并不是为了考察妳已经知道多少,而是提供了一个关键机会,让妳建立那些妳还需要的技能……而这一切,始于不断发问,即便这些问题让妳感到不安。掌握建筑的“语言”需要时间,通常是以年为单位的累积成长。那些进步最多的建筑师,往往是在过程中始终保持好奇和参与的人。在这个如此复杂的行业中,没有人能知道所有答案——而真正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知道何时发声、何时倾听、以及何时问出那个所有人都不敢问的问题的人。

 

【制作团队】
企划:了有和
翻译:了有和
排版:了有和
校对:Tav、林晨
监制:了有和、Beatrice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发。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代表作者观点,我们的服务,和 EasyRef 上的所有内容,均按「现状」提供,不提供任何类型的担保,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皆然,内容及品牌是上传所有者的财产,内容均来源于公开信息。
*已标注信息来源

原文链接:https://www.lifeofanarchitect.com/ep-175-stupid-questions/

在 Mac 上安装 Grasshopper 的 Dendro 插件

在 Mac 上安装 Grasshopper 的 Dendro 插件

有机建筑全指南

有机建筑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