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建筑演变:精简指南

亚洲建筑演变:精简指南

如果妳曾经对亚洲建筑的种类感到困惑——这份指南将帮助妳识别关键差异。

不多说,让我们深入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亚洲建筑”的不同影响。

 

是否存在亚洲建筑?

首先,什么是亚洲建筑?亚洲由 48 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和建筑方法,其中大多数受到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等古老宗教的影响。

随着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繁荣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些建造寺庙、清真寺和圣殿的方法逐渐传播开来。

一些思想影响力更大,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许多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传播到远方的韩国、日本、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每个地方都对原始概念进行了自己的改造。

亚洲建筑

© Gunawan Kartapranata


亚洲建筑演变时间线

公元 400 – 500 年

佛教沿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佛教传入韩国并成为国教。佛教从韩国传入日本,并受到韩国建筑的影响,定义了日本佛教建筑的早期时期。北印度的笈多王朝将佛教实践融入他们自己的宗教,形成了印度教

公元 700 – 800 年

佛教在西藏正式确立为国教。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西安,建立了中国的第一座清真寺

公元 800 年

东南亚与中国和印度扩展贸易联系;印度主要将佛教和印度教的变种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在印度尼西亚建造了佛教和印度教的石庙。在柬埔寨建立了印度教王国。

公元 1000 年

伊斯兰教通过从西亚到远东的贸易路线开始传播到东南亚。


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简单地意味着在工业化前时期由当地人建造的建筑,利用当地材料和资源。

这些通常指的是‘日常’和实用的建筑,满足家庭生活需求,而不是宗教和国家建筑。由于这些建筑服务于家庭生活,它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现成材料,其建筑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能够很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如洪水或地震。

即使在环境相似的国家,由于文化、信仰和社会政治决定的多种因素,建筑仍然存在区域差异,形成了我们常见的亚洲建筑的多样性。

乡土建筑的关键特征:

• 使用当地物种的自然和现成材料

气候响应特征,如抬高的地板(建筑通过开放的甲板、平台、覆盖的走道连接)或突出的屋檐,为甲板提供阴凉

独特的木工接头,便于添加、拆卸和重建;或应对地震活动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建筑受多种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如五行(五种元素)、阴阳(二元论)和风水(协调能量与周围环境)。

平衡的外观非常重要,因为它象征着和谐——通常通过元素的排列实现对称

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定义了居住在大平原上的人口,那里可以进行大规模农业,因此大量使用土和砖

典型的四合院

典型的四合院

© Gunawan Kartapranata

客家土楼建筑

客家“土楼”建筑中有大型独特的庭院。

客家土楼建筑

© Gisling

窑洞

土结构窑洞也采用院落设计,同时被下沉——这种设计非常适合气候控制,使得夏天凉爽,冬天温暖,无需供暖系统。

窑洞

© Meier & Poehlmann


韩国‘韩屋’房屋

高架“韩屋”房屋可安装地暖系统

© soiaminseoul

高架“韩屋”房屋可安装地暖系统

韩国的山区提供了建筑材料如木材和花岗岩——形成了一种由石材和木材定义的建筑形式。

韩屋建在抬高的平台上,因为他们创新了独特的地板加热系统‘温突’,烟雾从烤箱下穿过地板,加热房间。

由于这种特征只在紧凑空间内有效,韩国民间建筑偏好单层


日本‘町屋’房屋

Amber House

© Amber House

日本地处地震带附近,这使得日本建筑依赖于创新的木工结构以在地震中生存多年。

大多数房屋采用木框架和非承重墙,因为它们在提供稳定性方面效果更好。避免使用石材和砖块。

日本住宅设计为多功能,使用木框架滑动门和米纸面板作为空间之间的隔断,根据需要扩大或关闭房间。


东南亚‘鲁马加当’房屋

© BERNHAN

建筑的戏剧性屋顶形式和大小是业主社会地位的标志,因此建筑物易于扩展以反映家庭规模的扩展。

大多数建筑遵循严格的当地‘鲁马阿达’建筑规则——例如,用作柱子的树干应该按提取时的方向放置,树根端朝下插入土壤中。


东南亚长屋

婆罗洲长屋

© asiantrails.travel

婆罗洲长屋

用一种名为‘必连’的极其耐用的当地木材建造的高架建筑,这种木材比铁更能抵抗热带湿气且不受白蚁侵害。

这些房屋的高架设计可以保护它们免受洪水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将房屋聚集在一条长线上比建造独立的住宅更经济。

突出的屋檐在私人空间外形成一个‘生活’区域——通常用于社交和商业活动。


宗教建筑

我们所认为的传统亚洲建筑很多都受到来自西亚的宗教的影响。到公元 600 年,佛教从北印度沿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传播到中国,中国将其形式的佛教传播到韩国和日本。

与此同时,另一种形式的佛教从南印度传播到东南亚的其他地方,包括斯里兰卡、柬埔寨、泰国。这里的亚洲建筑借鉴了佛教概念,并结合了当地的风格进行改造。

我们今天称之为印度教的宗教在公元 400 年从北印度的笈多统治者将佛教实践融入他们自己的宗教时开始形成。

印度教庙宇建筑和建设在公元 1100 年通过一系列技术手册编纂,结合了天文学、神圣几何学和他们自己的装饰元素,区别于传统的佛教建筑。

让我们看看亚洲宗教建筑之间的主要区别

 

佛教建筑

© zhaffsky

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的佛塔

核心圣殿:供奉神灵的最内殿

佛塔:实心、半球形的独立结构

高台阶:代表祖先的圣山

大殿:作为寺院或通向核心圣殿的前区

 

印度教建筑

© RM Bulseco

新加坡马里安曼庙的高塔,带有艺术装饰

核心圣殿:供奉主要神灵的最内殿

主庙塔:可以是弯曲的(Shikhara)或直边的金字塔(Gopuram)

大殿:用于公共仪式的柱廊(mandapa),如围绕圣殿行走(pradakshina)

圣池:在可能的情况下建在自然水源附近

• 鼓励审美独立——每位艺术家通过密集的装饰表现自己的创意

 

著名的印度教和佛教建筑

寺庙综合体通常是上述元素在不同地区的组合,根据不同地区的规则和对佛教和印度教宇宙概念及各种曼荼罗象征的解释进行组装,包括:

中爪哇婆罗浮屠寺庙

© Wikimedia Commons

婆罗浮屠是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一座大乘佛教寺庙,呈现东西轴线对称,并具有方形结构

方形形式:四边相等,角度相等,象征秩序、明确的形式、男性、天体和绝对。

东西轴线对称:对印度教和佛教都至关重要,太阳升起的方向象征男性原则,代表阳光、白天、光明、种子和想法;太阳落下的方向象征女性实体,代表月亮、夜晚、黑暗、卵子和能量,即子宫。

印尼日惹的普兰巴南

© Arabsalam

普兰巴南是一座印度教综合体,典型的印度教寺庙建筑风格,具有许多‘尖顶’的直边金字塔外观。

• 寺庙布局的同心性汇聚到主庙的中央尖塔,模仿神居住的神话中的须弥山。

吴哥窟

© Supanut Arunoprayote

吴哥窟有多个画廊

围绕寺庙核心的画廊,点缀着类似主塔的小塔。


各种佛教建筑的变体

中国佛教建筑

中国采用了自己的“风水”方法来进行经典佛教建筑——寺庙和宫殿通常有南向入口,北部属于内庭或更私密的空间。建筑的大部分(包括墙壁)通常使用红色,屋顶瓦片则使用金色。

佛宫寺

© Charlie Fong

佛宫寺的塔

宝塔是印度佛塔的演变——多层塔,带有多个屋檐。

斗拱

© Lacy Cooke

斗拱

现存的木质佛教寺院以低坡度屋顶、深檐、斗拱结构为特点。斗拱结构的放射形支撑使其能够在地震中幸存千年

 

韩国佛教建筑

© Baron Reznik

首尔曹溪寺发现的传统艺术“端清”

韩国遵循中国佛教的原则,但结合了他们自己传统的装饰色彩,使用粉色、绿色和白色。

 

日本佛教建筑

传统的日本佛教建筑和神道建筑演变为适应比中国更潮湿的气候。

到公元 800 年,停止使用典型的中国佛教建筑中的重材料,如石材、砂浆和粘土,而选择简单的木墙、地板和隔断。使用本地树种如雪松、松树和落叶松建造结构,砖瓦和柏树用于屋顶。

东京斗栱系统

© Wikimedia Commons

京都上贺茂神社发现的东京斗栱系统

开发了中国斗拱的日本版本,称为东京(Tokyō,用以支撑视觉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屋顶——屋檐通常延伸超过墙壁,覆盖阳台。

结构元素

结构元素包括“Tokyo”、“nuki”和底座

包括东京、贯穿梁和底座,发明了一种叫做贯穿梁(nuki木工接头连接风格,不使用钢钉,在地震中稳定建筑。

灵活的内部空间分隔:可以使用带纸面板的屏风调整房间大小或完全拆除。

 

巴厘岛印度教建筑

帕杜拉克萨和坎迪本塔尔

以‘坎迪本塔尔’和‘帕杜拉克萨’等独特的大门标志着进入寺庙圣殿核心的门槛。‘帕杜拉克萨’是古典印度高塔的改编版本。

© Uwe Aranas

帕杜拉克萨 Paduraksa(左)和 坎迪本塔尔 Candi Bentar(右),巴厘岛印度教寺庙建筑的鲜明特征

 

伊斯兰建筑

穆斯林不需要建筑或神圣的地方来崇拜,而是基于五大“支柱”,最重要的是每天五次朝向麦加祈祷

马来西亚布城的布特拉清真寺

© Ariff Shah Sopian

在马来西亚布城的布特拉清真寺可以看到尖塔和圆顶

受中国和莫卧儿建筑影响,发展了一些关键特征

宣礼塔:位于清真寺一角的高塔,象征召唤信徒祈祷

圆顶:半球形或洋葱形的圆顶

祈祷大厅(穆萨拉):没有家具,墙上没有人、动物和精神人物的图像;只允许阿拉伯书法和古兰经经文

朝向墙:垂直于朝向麦加的线,祈祷时面向

洗礼喷泉和洗涤区:进入前信徒需要洗手和洗脚

 

结论

从远东到中东,广阔多样的亚洲孕育了同样多样的建筑景观。从宗教和民间结构的定义特征到区域设计的细微差别,亚洲建筑的历史和演变讲述了文化同化、适应和创造力的故事

亚洲建筑是亚洲通过丝绸之路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传播融合全球影响力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地区吸收了这些影响,将它们与当地传统和自然条件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今天,理解这种建筑遗产不仅是美学追求,也是欣赏亚洲对全球设计贡献的方式,以及它在建筑世界中的持续影响。随着我们继续迈向未来,我们只能期待这种文化熔炉中出现的新形式和理念,使亚洲建筑的遗产不断演变和充满活力。

 

【製作團隊】
企劃:了有和
腳本:How to Rhino
翻译:了有和
排版:了有和
校對:Tav、林晨
監製:了有和、Beatrice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发。

原文链接:https://howtorhino.com/blog/architecture-styles/asian-architecture/

探索乡土建筑的意义

探索乡土建筑的意义

动态建筑立面:建筑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动态建筑立面:建筑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