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向下的平遥古城更新规划设计

文化导向下的平遥古城更新规划设计

文化导向下的平遥古城更新规划设计

相关标签

国家和地区:
学校:
年级:
时间:
学科:
建筑空间:
建筑形态:
建筑类型:

(点击图片下载原图)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典型的人居型遗产,本次研究在以文化导向带动有机更新的模式对于平遥古城的更新规划设计进行重点探讨,文化导向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阐释、消极空间更新与激活、新兴文化产业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事件策划等。在古城层面,进行了体系化的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文化空间营建、传统手工业及民俗活动复兴等工作,使古城内不仅是古城墙、古街道,还有民居院落、街巷空间甚至工业遗产等都成为平遥多样文化阐释与展示的新载体,实践文化导向的“活态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同时选择了古城内西北角地块西城村街区进行详细设计,首先,对基地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献搜集、社区工作坊等等多种形式,将史书上不曾记载的但是对平遥当地人极其重要的集体记忆进行充分的搜集,从而对被长期忽视的具有地方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挖掘出来,并提出保护与阐释的规划策略。其次,将基地内的棉织厂、工厂街巷等这些长期被废弃的空间内通过文化会展、文创产业、研学教育等新兴文化产业的植入,将古城国际IP与信息技术结合,调整现有参观性旅游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韧性。第三,尊重并强化城市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历史性城市景观”特色,挖掘城市的营建智慧,通过当代的设计方法将这种历史层积和营建智慧充分地凸显出来,形成古城的具有四维特征的风貌景观体系。最后,通过文化事件策划,以工业厂房改造为核心,同时设计大量外部空间作为活动发生点,对地块进行整体激活。对居民日常活动以及文化活动主要区域流线分别进行重点设计,强化其中景观视线、空间更新和文化艺术植入高度契合的重要节点并进行微更新。在具体的城市更新设计手法上,通过活化历史遗产、激活开放空间、联通主要节点、保护视线廊道、塑造景观体系策略等城市设计手法对地块进行点、线、面等多维渐进式激活,并选择三个点状、线状、面状要素中的重要节点进行详细的深化设计,以期在产业、空间、人居三个方面达到改善和提升。

本次设计提出文化导向下的平遥古城更新规划设计,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同时以人为本,体现了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又将古城更新与雨水花园等各类新型的设计手法结合,在阐释和展示古城传统营建智慧的同时对古城的环境和品质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创意和实践意义。

世界遗产平遥古城包括一城两寺,同时县域范围还有大量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乡村景观,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

纵观平遥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侧重点的转变,从农耕时代的商业金融业,再到工业时代重点发展工业;随着1997年申遗成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古城内的文化资源也远远没有被认知和理解充分,游客和居民对古城的印象主要还是古城内的景点及干字型商业街,大量历史文化要素被忽略。后疫情时期,以传统旅游业及其衍生产业为支柱产业带来产业韧性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古城层面,进行了体系化的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文化空间营建、传统手工业及民俗活动复兴等工作,使古城内不仅是古城墙、古街道,还有民居院落、街巷空间甚至工业遗产等都成为平遥多样文化阐释与展示的新载体,实践文化导向的“活态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同时在文化导向下进行古城节庆活动规划,挖掘不同建筑、街巷、地块内民俗活动、传统节日或群众自发组织的兴趣爱好组织,如合唱团、乐器、舞蹈等开展大型的节庆活动,深入到大街小巷及各类民居院落中结合整个古城内的空间规划文化节庆活动,让居民们更有参与感和归属感,开放、活化各类空间。

并选择古城内西北角地块西城村街区进行详细设计,基地虽然不在古城的中心,但是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成片的古代形成的传统民居;近现代形成的工业遗产,如柴油机厂和棉织厂,及其烟囱这类特殊年代的地标建筑;也有80,90年代形成的居民自建房屋。整个地块内历史建筑、街巷风貌、居民生活场景等一起构成丰富的景观资源,展示着古城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居民的生活情趣,承载着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随着上一版规划将柴油机场的厂房确定为历史建筑,并引入文化事件,将地块内的柴油机厂改造为电影宫,使得常年处于荒废状态的工业遗产地区成为平遥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和平日里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但是,由于第一期的工作仅限在柴油机厂,而其西侧的棉织厂、北侧的海子街居民区还是处于非常衰败的状态:建筑荒废、公共空间及服务设施缺乏、地块间空间封闭、割裂,亟需进行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和公共空间重塑。

首先,对基地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献搜集、社区工作坊等等多种形式,将史书上不曾记载的但是对平遥当地人极其重要的集体记忆进行充分的搜集,从而对被长期忽视的具有地方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挖掘出来,并提出保护与阐释的规划策略。 其次,将基地内的棉织厂、工厂街巷等这些长期被废弃的空间内通过文化会展、文创产业、研学教育等新兴文化产业的植入,调整现有参观性旅游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韧性。

第三,尊重并强化城市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历史性城市景观”特色,挖掘城市的营建智慧,通过当代的设计方法将这种历史层积和营建智慧充分地凸显出来,形成古城的具有四维特征的风貌景观体系。最后,通过文化事件策划,以工业厂房改造为核心,同时设计大量外部空间作为活动发生点,对地块进行整体激活。对居民日常活动以及文化活动主要区域流线分别进行重点设计,强化其中景观视线、空间更新和文化艺术植入高度契合的重要节点并更新。

对居民日常活动主要区域流线以及文化活动主要区域流线分别进行重点打造,梳理出其中景观视线、空间改造和展览植入高度吻合的流线及区域,将多样的空间类型打造为展览现场,同时通过一系列展览空间的改造及建筑、艺术作品与活动的介入带动居民活动空间塑造,提升古城公共空间品质,同时居民生活也是城市展览的一部分,居民同时是文化事件的组成者和享受者。

在具体的城市更新设计手法上,主要通过活化历史遗产、激活开放空间、联通主要节点、保护视线廊道、塑造景观体系策略。下面结合面状、线状、点状三种典型空间的城市更新设计进行介绍。

对于面状要素的更新,重点以文化导向下的工业遗产活化、文化事件组织、社会参与提升等路径对平遥棉织厂进行详细设计。基地内柴油机厂改造为电影宫成为了文化导向下工业遗产更新的重大契机。而其周边的棉织厂,除平遥国际摄影展举办时被改造利用为展场,平日里均为空置的状态。这对于工厂这类古城中难得具有体量较大室内室外空间的建筑是极大的资源浪费。通过现场调研、退休工人访谈等对棉织厂历史及现状功能进行谨慎考究。

对此处工业遗产进行更新,在厂区内引入博物馆、展厅、艺术工作室等文化展示功能,并设置餐饮、文创零售等各类商业设施配套,在展示平遥工业时代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将其更新为古城文化艺术展示中心,为古城举办文化事件提供核心的空间支撑,同时也在文化事件举办后为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活动空间,成为除电影宫外文化导向下的又一核心触媒。

根据功能,将其作为文化活动的主要节点,组织平日与活动时期两种不同人群的流线及空间组织。

打通多个出入口,增加与相邻重要区域的联系,使得文化活动能够延展,而棉织厂工业时期的烟囱则作为重要的地标性景观。

对于线状要素民居街巷的改造,将其重点进行历史建筑活化及古城传统营建智慧的阐释与展示。基地北部大量解放后修建的联排式民居建筑,普遍风貌及质量不佳;但此类建筑也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制,不少居民自发利用起平屋顶和女儿墙的特质开发屋顶平台,具有极大的联通成系统的潜力。同时通过地形高程分析,地块作为历史上古城内的海子,属于基地乃至古城内地形最低点,承载着引流蓄水的功能,然而节点内现状硬质,开放空间及景观绿地极少。

以此为契机进行周边建筑改造,将部分民居建筑改造为民宿、艺术工作室、屋顶咖啡等各类功能,在雨水花园一侧修建架空轻质构筑物,新建建筑形态及材质延续周围民居建筑的风貌肌理。同时将屋顶平台通过构建连廊等手段联通,甚至与棉织厂、电影宫等核心地块串联起来,对不同维度的公共空间进行塑造,形成一处全新的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古城对于此类较为低洼的地块在历史上已存在大量的生态营建智慧:《平遥古城志》中记载的对于明朝之前建成的当时古城最低点——贺兰仙桥绿地进行的生态改造的措施,原理与现代的雨水花园非常相似,在雨洪期通过浅凹绿地汇聚并吸收雨水,成为可持续的雨水利用设施。希望可以在地块内学习古城传统营建智慧,选择合适高程的建筑进行拆除,进行地块内海绵系统的设计,利用雨水花园净化原理,结合地形设置逐级沉淀,并起到防洪防涝的作用。

在进行点状要素节点更新时,将地块内废弃建筑改造为小型社区文化展厅,拆除地块入口处突出的居民搭建并改造为小型绿化,为居民创造全新的地标景观和记忆场所。同时在地块内为居民提供儿童玩乐、休憩设施和街角停留空间,增加街区内的绿化。外部空间和建筑的组织创造游览时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景观变化,提供富有趣味性的内外视线交换,大型文化事件开展期间,此处也可以成为街区内一处文化展示节点,在不同时期为不同人群提供功能。

 

【制作团队】
企划:了有和
脚本:林晨
排版:了有和
校对:Tav、林晨
监制:了有和、Beatrice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发。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代表作者观点,我们的服务,和 EasyRef 上的所有内容,均按「现状」提供,不提供任何类型的担保,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皆然,内容及品牌是上传所有者的财产,内容均来源于公开信息。
*已标注信息来源

元宇宙时代促进人际交往的绿色住区研究与设计—— 以横塘明悦洲为例

元宇宙时代促进人际交往的绿色住区研究与设计—— 以横塘明悦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