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文化城 10x10:展示现代社会图像

凤山文化城 10x10:展示现代社会图像

凤山文化城10x10:展示现代社会图像

相关标签

地区:
学校:
年级:
时间:
学科:
建筑类型:

(点击图片下载原图)

议题探讨

在这个任何事物、影像、空间,都可以造假的时代,Instagram、Youtube、Facebook、微博、抖音,影响着手机不离身的人们的生活作息。在这些社交与视频网络的虚拟架构里,人人都是网美网帅,拍照打卡成为了经验空间的主流,修图成为大众在发表照片前必经的动作之一,图文不符的发文方式,只为了增加点阅率与传播率而使得所有资讯扁平化的 Hashtag。

人们早已分不清真实与虚拟的界线,并引起自我认同的质疑及现实生活的社交恐慌。

概念发展

毕业设计是希望能找出引起这一系列影像文化与打卡传播的起源,于是从1970年的录像艺术开始探讨,分析Peter Campus “探讨自我” David Hall “探讨真实与虚拟” 两位录像艺术家以及建筑团体兼录像艺术创作的Diller Scofidio + Renfro “探讨社会监控”。从三个艺术创作者,共16个录像作品,得出研究结论:除了「视线的移动」创造出空间的可变性、时间错置以外,因为科技的演变,「电视」的发明,时空产生了「传播」的特性,空间成为了媒介,得以传达重要的讯息。

设计策略

「正因为我们花时间观看,所以创造了空间。」—当代艺术大师 David Hockney

以「传播」为概念出发,找到经历四个传播时期的「海军明德训练班」“曾为日本海军无线电信所” 作为设计基地。由于基地内的「大碉堡」,象征威权,是监视着凤山100年的眼睛。因此分析基地内在Instagram打卡的1000多则贴文,找出基地内既有的网美打卡点与角度,整合成10个区域。

以「半永久性」介入日常的空间文本,并偏移轴线、转角度,建构10个不同高度、不同视线角度、打破圆形型态的钢构高塔,叠加在基地既有的纹理上:以「增值空间」的方式,让古迹园区附加上新世代的传播眼睛。游园的网美们,将不仅只是拍照打卡而已。不同于以往置入文创商业的古迹再利用,就像闯关游戏一样,人们游历期间慢慢探索,发现并理解日治威权及海军白色恐怖的故事,拼凑出基地的圆形纹理与古迹群的历史意义,使其逐渐清晰。

设计呈现方式

最终以Instagram作为媒介,将设计效果图配合网美发文方式、Hashtag,展示现代社会图像,试图将重要的历史讯息以IG传播出去,并暗示普罗大众,使他们前往如小岛般的「凤山文化城」探险。

 

【制作团队】
企划:了有和
脚本:林晨
排版:了有和
校对:Tav、林晨
监制:了有和、Beatrice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发。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代表作者观点,我们的服务,和 EasyRef 上的所有内容,均按「现状」提供,不提供任何类型的担保,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皆然,内容及品牌是上传所有者的财产,内容均来源于公开信息。

【作者信息】
设计师:陳薈文
指导老师:張容豪
*已标注信息来源

轨枕之间|天津老铁路的再生设计

轨枕之间|天津老铁路的再生设计